公元1057年,北宋嘉祐二年,这一年平平无奇,但是这一年的科考,可以说惊天动地,千年难得遇。因此也被誉为“千年进士第一榜”!
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,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的飞升者,也只成了围剿齐天大圣的十万天兵天将之一。用这个句话来形容,北宋嘉祐二年的这场科举——千年龙虎榜,再合适不过。
嘉祐二年(1057年)春,仁宋皇帝亲临考场,进士共388人,用一张榜单点燃了半部宋史的星火。我叫不出来名字,但他们可都是他们家乡的天才,骄傲,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待遇。
欧阳修主持的这场抡才大典,不仅以古文运动涤荡骈俪文风,更锻造出中国科举史上最耀眼的"龙虎榜"——苏轼、苏辙、曾巩、张载、程颢等九位登科者,皆是大才,而且还出了日后的9位宰辅。他们中既有主导熙宁变法的中枢重臣,又有执掌元祐更化的文坛领袖,更孕育了关学、洛学两大思想流派。这场科举不仅改写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版图,更将文学革新、哲学思辨与治国实践熔铸为独特的士大夫精神图谱。
首先,来说主考官:欧阳修
这场科举的主考官是高举古文运动大旗的欧阳修,世称“欧阳文忠公”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北宋政治家,文学家,史学家。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,出生于今四川绵阳。“欧阳公一代儒宗,风流自命”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和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他官至翰林学士、枢密副使,死后谥号文忠。他是北宋文坛盟主,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,为文以韩愈为宗,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,以文章负一代盛名,无论是文坛,还是政界,他都是扛把子的。
平生喜好奖掖后进,被称为千古伯乐。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,提倡复兴古文,奠定了平易流畅的宋文基调,开创了一代文风。《醉翁亭记》是其最佳代表作。
副考官 王珪
然后,我们还要提到的是:王珪。王珪官至宰相,地位显赫。字禹玉,官至宰相,地位显赫,北宋有名文学家、政治家。外制十八年,所撰四六制诰,典雅工整,温润典裁,闳侈瑰丽。
点检试卷官,俗称阅卷老师,是宋诗的“开山祖师”梅尧臣
梅尧臣,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宣州宣城(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)人。宋仁宗时赐同进士出身,授国子监直讲,后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又称“梅直讲”“梅都官”。梅尧臣少即能诗,才华横溢,知识渊博,他与苏舜钦齐名,时号“苏梅”,又与欧阳修往还交厚,并称“欧梅”。其诗风格“闲肆平淡,涵演深远”,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,有“宋诗开山祖师”之称,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。
他曾和欧阳修、尹诛一起发动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诗文革新运动。反对空洞浮艳的西昆体,主张诗歌要面向现实,因事而作,风格要“平淡”“清丽”。对苏轼、王安石、陆游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。代表作有《鲁山山行》《陶者》等。
他们三人,可都是北宋的文坛泰斗,占据半个文坛。那一年,由他们主持的进士考试,龙争虎斗,竞争异常激烈。可是到了考场,他们都一样,即使是金子,随便一抓,一大把的金子,谁才能脱颖而出,称为天才中的天才,拭目以待。
三大文豪:苏轼、苏辙、曾巩
首先登场的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:苏轼,苏辙,曾巩。好家伙,随便拿出一个人来,都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文学家!
苏轼(1037年—1101年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、坡仙。东坡先生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巍峨的高峰,被尊为宋朝第一文豪。他的诗词豪放洒脱,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,气势磅礴,震撼人心;他的散文更是一绝,《赤壁赋》等作品千古传颂,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之美令人赞叹不已。同时,其书法位列“宋四家”之首,堪称艺术全才。他的学生黄庭坚、秦观、晁补之、张耒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。苏轼的诗词陪伴我们一生。最喜欢他那两句:"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"
苏辙(1039年—1112年),字子由,一字同叔,号东轩长老,晚号颍滨遗老。同样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,是苏轼的弟弟。他的文风汪洋澹泊,在政论和史论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华,《黄州快哉亭记》等佳作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邃思想,虽然文采和哥哥苏轼相比有所不及,但是却官运亨通,甚至做到了副宰相。苏辙以散文著称,文笔流畅,他擅长写历史文章,深刻隽永。苏轼称其散文:“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叹之声,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”。嘉祐二年,接近不惑之年的曾巩终于苦尽甘来,与其弟曾布、曾牟以及堂弟曾阜蟾宫折桂。南丰曾氏的繁荣,在此之后还有续篇,以至宋朝历史上有“南丰七曾”的称号,七人都以文学见长。而其中成就最大者自然还是曾巩,位列唐宋八大家,为时人及后辈所敬仰。
曾巩(1019年-1083年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,被称为“醇儒”。江西抚州南丰人,位列唐宋八大家。是北宋的史学家,政治家,散文家,曾巩小时候就是天才,幼年能文,更是语出惊人,还未成年,已经凭借才华名满天下。他善文而拙于诗,其文“古雅、平正、冲和”。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,主张先道后文,文道结合,“曾子文章众无有,水之江汉星之斗。”重视兴教劝学,建有“兴鲁书院”,推动抚州学风。目前现存他的散文数千篇。可见实力非同一般。
所谓滴水不成海,独木难成林。若只有三个文人,也是无法支撑起这千古一榜的。这张龙虎榜上还有:
两大思想家:张载、程颢
张载(1020年—1077年):字子厚,尊称张子,世称“横渠先生”。今陕西西安人,祖籍河南开封。北宋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理学创始人之一,张载创立的“关学”,与王安石的“新学”、二程的“洛学”鼎立, 成为北宋三大学派之一,其传承弟子有吕大临、苏昞、范育、游师雄等。张载这个名字,你可能陌生,但是他的《横渠四句》绝对如雷贯耳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。每个读书人都把这四句当作读书的最高理想。这四句真的是振聋发聩,震古烁今。
同时,张载与程颢、程颐兄弟也是亲戚,是二程的表叔,尤其与程颢关系颇佳。
程颢(1032年—1085年):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,世称“明道先生”。与弟程颐共创洛学,确立了“理”的哲学概念,成为“陆王心学”的先驱。其提出的“天理”学说,强调“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”,这种对世界本质的独特理解,为中国儒学的第二次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,在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吕氏四贤之一:吕大钧
吕大钧(1029年—1080年),字和叔,祖籍河南卫辉,京兆蓝田(今陕西蓝田县)人,北宋关中学派代表人物。吕氏四贤之一。
吕大钧兄弟为了教化乡人,首倡《吕氏乡约》,提出“德业相劝,过失相规,礼俗相交,患难相恤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乡约。吕大钧他们有兄弟四人,即吕大钧、吕大忠、吕大防、吕大临,兄弟四人集官宦、学者、文人于一身,表现都很突出,他们号称“蓝田四吕”。蓝田四吕是当时北宋时期,能和“峨眉三苏”相提并论,一较高下的,实力不俗。
吕大钧为人朴实厚道,他与张载是同科进士,他和张载交流发现,张载学问比他高,吕大钧就拜张载为师,学习礼法。他首创《吕氏乡约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。
一员名将:王韶
王韶(1030年—1081年):字子纯,号敷阳子,江州德安(今江西德安县)人,北宋中期官员,重要的军事将领。
以“奇计、奇捷、奇赏”著称,戏称之“三奇副使”。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,主导熙河之役,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宕、亹五州,拓边二千余里,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。改变了北宋的军事战略格局。
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
吕惠卿(1032年—1111年):字吉甫,号恩祖,汉族,北宋宰相,政治改革家,福建泉州南安人,官至参知政事。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,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。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,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、市易法等数项改革。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,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。
吕惠卿和王安石情同师徒。但其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,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,评价也出现极大分歧,史书上认为他背信弃义、祸国无耻,人格低劣;而在后世对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后,认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。
章惇(1035年—1106年1月2日):字子厚,宋代浦城人,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,性情豪爽,博学善文,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。嘉祐二年(1057年)考中进士,侄子章衡考中状元,章惇耻于章衡之下,弃而不就,嘉祐四年(1059年),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,进士及第,名列第一甲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得到王安石赏识,任三司条例官、集贤校理等职,参与制定新法、修著国史、编撰实录。熙宁五年,受命察访荆湖北路,平定四川、贵州、广西三省交界叛乱,招抚四十五州,后升任参知政事。绍圣二年,章惇下令反击西夏进犯,派遣章楶进攻西夏,取得平夏城大捷,收复会州及天都山、横山一带,迫使西夏称臣。
曾布(1036年—1107年):字子宣,太常博士曾易占之子,中书舍人曾巩之弟,官至宰相。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,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,王安石变法期间曾同时担任集贤校理、判司农寺、检正中书五房、起居注、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三司使等职。
状元:章衡
章衡(1025—1099),字子平,福建浦城人(一说浙江温州人)。他是宋仁宗钦点的嘉佑二年进士状元!
根据学者统计,嘉祐二年榜中,有九人官至宰相:王韶、吕惠卿、苏辙、曾布、张璪、章惇、郑雍、梁焘、罗恺。其中吕惠卿、章惇、曾布等人,又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得力干将,是北宋后期政坛的风云人物。但他们当时都没能考过章衡。
章衡在一众牛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,并且文武双全,后世却名声不显,这是为何?
他是个实干型人才,为人又很刚直容易得罪人,因此仕途较为坎坷。此外,他还是个专业性人才,专攻财税,尤其精通数学,算盘打得飞快,因此在以文章经义为荣的时代,名声不显。章衡在任职期,他查出有吃空饷现象,即奏请皇帝裁免。又指出三司经费领取很多,但是又没预算花费,就着急向百姓征收关税。因此又向皇帝建议先做好预算,征收税赋之前说明预算金额,使公私都有利。但是三司妒忌他的才能,最后让他出知汝州、颍州。先后治理秀州、襄州、河阳、曹州、苏州、扬州、庐州、宣州、颍州,授上柱国,册封吴兴县开国伯。
苏轼曾评:子平之才,百年无人望其项背。可见诗词不过是他最不起眼的优点之一,每天忙于治国的人才,是没有多少时间谱写诗词的!
探花罗恺
罗恺(1012年-1076年11月09日),字次元,号海如,龙川人。他是宋仁宗钦点的嘉祐二年进士探花。
罗恺,从小就喜欢读书,但不深究一字一句,而是喜欢经世致用的学问。他首先充任吉州通判(江西省),当时正好无人知州,他权领了一年州事,注重约束下吏,行无所扰,百姓德之。因他对官吏检罚均十分正直,仁宗听说后,让他升迁为大理寺丞。后来任州通判。历官屯田员外郎。
榜眼窦卞
窦卞字彦法,冤句(今山东菏泽)人,他是宋仁宗钦点的嘉祐二年进士榜眼。他中进士以后,先通判汝州,后被任命为集贤校理、知太常院、知绛州、开封府推官。后又任命他为户部判官、同修起居注,进天章阁待制,判昭文馆、将作监。他一生为官清廉,刚正不阿,王永年间被御史蔡承禧借机诬告,受牵连,最后受冤而死。
官至宰辅:
林希(1035-1114)字子中,号醒老,福建福州人,出身书香门第,父林概官至太常博士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及第,位列二甲第23名,初任苏州观察推官。熙宁年间任馆阁校勘,参与修《两朝宝训》,后因反对新法外放知润州,任内疏浚运河、整顿盐政。元祐元年(1086)任中书舍人,起草贬谪新党诏令,文辞峻切获旧党赏识。绍圣元年(1094)哲宗亲政,转投新党,升同知枢密院事(执政,从二品),此为最高官职,主持重修《神宗实录》,删改元祐旧臣笔札。
林希在任内推行绍圣绍述政策,复行免役法,整顿河北军屯。元符三年(1100)徽宗即位,因曾参与废孟皇后遭贬,历任扬州、舒州知州。大观四年(1110)致仕归隐,政和四年(1114)病逝于舒州。其嘉祐二年虽列名"龙虎榜",但未跻身苏轼等九宰辅之列,最高官阶止步执政,未至宰相。仕途以文辞见长却陷党争漩涡,初附旧党后投新党,修史时擅改实录遭非议,然在润州创"林公堤"防洪体系、扬州整顿漕运等地方政绩可圈可点,折射北宋晚期士大夫在政治摇摆中的生存困境。
蒋之奇(1031-1104)字颖叔,号荆溪居士,常州宜兴(今江苏宜兴)人,出身官宦世家,伯父蒋堂官至枢密直学士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及第,位列二甲第18名,初任福州司户参军。治平年间任监察御史,因弹劾欧阳修“帷薄不修”案失实,贬监道州酒税。元丰元年(1078)任淮南转运副使,改革漕运,首创“转般法”提升粮食运输效率。元祐六年(1091)任户部侍郎,主持修订《元祐会计录》,建立宋代最完备财政账册体系。绍圣元年(1094)拜知枢密院事(执政,从二品),此为最高官职,协助章惇恢复新法,整顿陕西弓箭手军制。
元符三年(1100)任尚书左丞(副宰相),主持修订《常平免役法》,优化役钱征收细则。崇宁元年(1102)因与蔡京政争罢相,出知杭州,疏浚西湖、重修六井。崇宁三年(1104)病逝于润州,追赠太师,谥“文穆”。其仕途以财政改革见长,首创的漕运转般法沿用至南宋,所编会计录成为宋代财政管理范本,然因早年诬告欧阳修、晚年附蔡京遭士林非议,折射出北宋官僚在政争与实务间的复杂抉择。
张璪(1040-1103)初名张琥,字邃明,滁州全椒(今安徽全椒)人,父张洎为南唐旧臣归宋,官至给事中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及第,未列该榜九宰辅之列,初任凤翔府签判。熙宁变法期间任集贤校理,参与修《仁宗实录》,后历任知谏院、权发遣开封府,任内清理积案七百余件。元丰五年(1082)擢翰林学士,起草《元丰官制敕令》,确立三省六部新制。元祐元年(1086)任同知枢密院事(执政,从二品),此为最高官职,主持裁撤保甲法,修订《元祐敕令式》。
绍圣元年(1094年)复任吏部尚书,协助章惇恢复新法,整顿川陕茶马贸易,岁增税赋六十万贯。元符三年(1100年)拜尚书左丞(副宰相,正二品),主持修订《常平免役敕令》,优化役钱分配细则。崇宁元年(1102年)因与蔡京不合罢相,出知扬州,疏浚运河故道三百里。次年病逝于润州,追赠太师,谥“简”。其仕途跨越新旧党争三十载,初附新党、元祐转旧、绍圣再归新党,以精熟律令、善处繁剧著称,虽未至宰相正职,但枢密、尚书两任执政期间推动法制与财税改革,尤以元丰官制重构影响深远,折射北宋晚期官僚在政潮更迭中的生存智慧与实务能力。
郑雍(1033-1108)字公肃,开封襄邑(今河南睢县)人,出身官宦世家,祖父郑戬官至宰相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及第,初任陈州项城县令。熙宁年间任监察御史,反对青苗法过激推行,外放知齐州,疏浚小清河防洪灌溉农田万亩。元丰五年(1082)任刑部员外郎,参与修订《元丰刑统》,确立死刑覆奏制度。元祐元年(1086)升中书舍人,起草废除新法诏令,后历任户部侍郎,推行“均税缓征”政策,减免东南积欠赋税六十万缗。
绍圣元年(1094)任礼部尚书,主持太学改革,增置武学、律学博士。元符三年(1100)拜枢密副使(从二品),此为最高官职,主持整顿河北禁军,裁汰老弱兵员三万。崇宁元年(1102)因反对蔡京新法遭贬知亳州,任内重修隋唐大运河亳州段,疏通漕运梗阻。大观二年(1108)致仕归乡,同年病逝,追赠资政殿学士,谥“文简”。其仕途虽未至宰相,然历仕四朝始终秉持稳健改良路线,在齐州创“郑公渠”水利体系、户部推动税制平准,更以《礼制通义》奠定北宋中期礼学框架,成为新旧党争中少有的实务型调和派代表。
这些人中,既有主导熙宁变法的中枢重臣,又有元祐更化的文坛领袖,其政治博弈、军事开拓与思想争鸣共同熔铸了北宋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精神典范,在文学、哲学、制度等领域留下了跨越时代的烙印。而承包了语文课本半壁的文学家苏轼,苏辙,曾巩都没有进前三,张载,吕惠卿也没有,可见难度有多大。天才只是入场券,他们到了京城,强中自有强中强,纵使他们是天才,也会名落孙山,遗憾人生,人生亦如此。不要悲观,不要悲伤,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。天才并非终点,人生重在定位与自我实现。
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,股票投资配资,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