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、中秋双节临近,买票抢票再引关注。日前,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9家第三方火车票抢票平台展开调查。结果显示,多家抢票平台存在设置隐性消费陷阱,加价服务效果与宣传不符等问题。9家平台都声称购买“加速包”、抢票套餐能提高抢票成功率,但实际体验中,均为12306最先出票,“加速包”服务沦为噱头。
“加速包”并不能“加速”,多花钱也得在12306排队,不是新鲜事。此前,相关部门机构已出面“辟谣”多次。今年春节前,12306工作人员就明确表示,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平台机构合作,未向其分配票额,也未进行数据连接。这意味着,第三方平台并没有抢票的优先权或者加速购票的特殊渠道。然而,市面上打着各种旗号暗示可以提速、加速,设置各类界面和流程诱导消费者“加速”的生意,仍在“作妖”。“加速包”及其衍生生意亟待治理。
一边是辟谣和实测,一边是“加速包”生意持续火爆,这一怪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从需求端看,假期是人们出行高峰。票务资源高度紧张,热门方向线路票经常“秒光”。一些平台正是抓住消费者这一购票痛点,推出“加速包”服务。从市场看,各类“加速包”服务、打擦边球的增值服务,究竟属于什么性质、是否为“技术黄牛”、边界在哪里,仍待监管清晰明确。尽管铁路部门近年推出了不少服务优化措施,但与消费者的购票体验仍有差距,导致消费者宁可多花钱抢票,也不愿意放弃所谓的“机会”。
既然“加速包”不能加速购票,而是“加速”了焦虑,就有必要对其有个清晰认知。所谓的“加速包”“加价抢票”“专人抢票”等,是否涉嫌虚假宣传?大量消费者迷信“加速包”抢票,某种程度上就会拉低购票成功率和出票效率。这些收钱“加速”的平台,是否涉嫌扰乱市场秩序?此外,一些平台以加速抢票为名,设置种种隐性消费,把套路“包”进加速包,更潜藏着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、钱财损失的风险。
打破“加速包”神话,不能只靠12306辟谣,而需要监管、平台和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。监管层面,应当尽快明确“加速包”的性质和边界,立下规矩并严格监管查处;平台层面,需承担更大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,剥离“加速包”服务路径依赖,转而从平台服务等层面寻找更为科学、长久的盈利点;社会层面,媒体等要加强宣传引导,帮助消费者理性认清“加速包”的噱头和实质。更重要的是,铁路部门要依据市场实践经验,结合大数据科技手段等,科学调配运力资源、提升假期运力的精准性,尽可能在民众出行和运力资源供给之间,找到恰当的平衡点。
假期出行不该被“加速包”添堵,更不能任由各类名不副实的隐性服务,向消费者口袋乱伸手。
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,股票投资配资,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